刚刚一位台湾博士去逝, 梁平才子沉痛缅怀....他们都是梁平"来夫之"的传人

2014年10月,来氏易学研究者徐芹庭先生,来到梁平参加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梁山真儒、天下来学”国际学术活动。图为徐芹庭凭吊来知德墓遗址并献花。(郭东斌资料图)
插图:今天的知德中学桃李湖与德馨楼。梁平最大的中学知德中学得名于来知德。梁平多个地名与来氏有关,包括仁贤、礼让、来家桥等地名。
上月我们连续分享了梁平的圣人..... 、梁平500年出“圣人”....通俗版 。作为千年梁山出才子的代表人物,来知德的大名远传。
梁平仁贤人来知德历时29年写成《周易集注》,后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长期以来大家对来知德及其学术关注颇多,时至今日,研究者其作品的除大陆学者外,我国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多地亦有不少!
前不久我们分享>迷上500年前的一个梁平人,川师大客座教授追随拟梁平买房安居...就在这个月初,一位台湾博士去逝,梁平才子熊少华沉痛缅怀....他们都是梁平"来夫之"的传人!
绝学承传何所询
——悼台湾易学大家徐芹庭先生仙逝
熊少华
9月2日晚上,正与朋友聚会于渝北木耳乡村之中,享受夏末秋初久违的习习凉风。
突然看到东斌微信转发安阳周易研究会《沉痛悼念徐芹庭博士》的消息,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虽然徐先生远在台湾,天各一方;虽然与他只有一面之缘,不常联系;虽然彼此多年已不通音讯,但面对先生永远离别,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回家后,浮想联翩,拟挽联一副以悼先生:
来氏易经曾发微,体大思精,每读奇文钦洞见;
梁山盛会偶聆教,星移物换,顷闻讣报弔先生。
《来氏易经发微》
徐芹庭 / 中国书店 / 2010-1
《来氏易经发微》,台湾易学大师徐芹庭剖析自己师从明代来知德学易的独特历程,纵览汉易宋易发展轨迹,阐发二派六宗无限奥妙,是《易经》入门的不二选择。
徐先生著作等身,于周易之研究成就尤其卓著,他的《来氏易学发微》则是对我的故乡梁平的先贤来知德及其易经思想,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与独具一格的阐发。
《来氏易经发微》以文言写成,行文典雅,言辞清丽,其中有的篇章还是用的骈文,偶句呼应,两两相对,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非常耐人寻味。
先生将研究《易经》的方法,即象数、图书、公式、定理和占卦、断卦的方法,进行详细地介绍,确立研究汉易宋易的基础。把《易经》图书象数之学,做个解说,使学者容易理解来知德《周易集注》和所有《易经》之书。
郭东斌主编、徐芹庭先生任学术顾问的《来知德全集》(10册),已于2021年6月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入选《巴渝文库》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梁平来知德氏是我前明之先师,我是其过百载后之弟子,我与梁平县有缘,先生故乡,亦我故乡”。——徐芹庭先生手记语
徐芹庭先生说:“《易经》的书很多,必须选择一门深入。在《易经》二派六宗的许多派别里,如没有得到一个善本,作为进入《易经》的门户,就会迷路,甚至形成偏见,终生不见大道之要,不亦悲乎!
我从前学《易经》的时候,是选择明代来知德所著的《易经集注》入门,以此为基础,深入《易经》。经过四十七年的检验,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来氏价值》一章中,徐先生说来知德“以二十九年之精研,冥心力索,纵横推阐,成《周易集注》一书。探汉象之精义,研宋理之英华,广征博引,备极蕴奥,实赅二派六宗之义。
其余各家,皆各有所长,言其大体,则鲜能备善。唯来氏《周易集注》一书,实兼备众家之长,何也?其《易注》既远绍汉儒之薪传,略取焦、京之机祥,又穷造化之妙奥,参证史事之征验,更从而以人事明之,本儒理述之。
其注广取先儒之说,多至三四十家。而二派六宗之精义,于兹兼备。此详于《来氏易学渊源》之中,今不具述。是知来氏之易,实兼备众家之长。”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徐先生终于走进了他易学研究的原生地——梁平——来知德土生土长的地方。
2014年10月,为纪念来知德逝世410周年,由《光明日报》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和重庆市梁平县(现梁平区)社科联共同主办,在梁平举办了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梁山真儒、天下来学”国际学术活动。
上图为徐芹庭(前排中)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幼田,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教授三浦国雄,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巴蜀全书》总编纂舒大刚,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俞荣根等海内外专家学者,梁平县政府相关领导及部分文史书画人士合影。(郭东斌 供图)
2014年,正当秋高气爽的季节,为纪念来知德逝世410周年,由《光明日报》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和重庆市梁平县(当时尚未设区)社科联共同主办了这次国际研究会。
这场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梁山真儒、天下来学”国际学术活动,有徐芹庭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幼田、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教授三浦国雄、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巴蜀全书》总编纂舒大刚、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俞荣根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当地政府相关领导及文史书画人士80余人参加,在讲座之后,游览了双桂堂,举行了来知德公园植树奠基仪式、“清节可风”——纪念来知德先生书画笔会和来知德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徐芹庭先生来到梁平参加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梁山真儒、天下来学”国际学术活动。图为徐芹庭在《梁山真儒 天下来学》主旨讲座上发言。(郭东斌 供图)
2014年10月,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梁山真儒、天下来学”国际学术活动在梁平举办。图为本文作者熊少华在《梁山真儒 天下来学》主旨讲座上发言。(郭东斌 供图)
《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日06版版面及徐芹庭先生发言摘登。
与会嘉宾相继发言,就来知德《周易集注》的“错综说”和“象数理论”、在理学上批判继承程朱陆王,提出“有物乃有理”、“理在事中”等具有朴素唯物论色彩的观点等等,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我也忝列其中,就来知德田园山水诗歌创作的特点作了粗浅的发言。
对这样一次连接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民间、地方性与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光明日报》进行了整版报道。
也正是在这个活动的间隙,我专门到徐芹庭先生的房间拜访,向他请益。
因在双桂堂的游览过程中,原本安排的导游几近摆设,一群人都随我的脚步,听我对破山禅师的身世和双桂法派的渊源的叙述,再看到我的书法绘画乃至于诗文的拙作,所以,一见如故,甚至有相见恨晚之感,深得徐先生的抬爱,谈话之间也常常得到他的谬赞。
其间,我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出示请他指教。也算是曩昔翻阅《来氏易经发微》的读后感吧:
躬逢来知德学术研讨会,谒台湾徐芹庭先生,先生早年深感“岌岌八荒,谁与兴理?茫茫六合,几同晦冥。”乃以文言著《来氏易学发微》一书
绝学承传何所询?
由来大雅久沉沦。
人间德废真知少,
天下运消魔舞频。
岌岌八荒谁与理?
茫茫六合道难亲。
梁山一晤徐夫子,
从此天涯若比邻。
知德先生《易经集注》一出,学林震动,世尊其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孔子以来未曾有”,时称“绝学”。后世论来学最有创获,最能切中肯綮、言其根本者,鄙以非徐先生莫属也,故有“绝学承传何所询”之语。
《来氏易经象数集注》 《易来氏学》 徐芹庭 著
活动结束,即将分别之际,获他手书回赠我的诗一首云:
尔祖文王师,颛顼始肇基。
三奇早美誉,五福终来仪。
潇洒壮行色,临风玉树姿。
才华惊四座,万载令名驰。
在诗中,徐先生还细心作了注释,“三奇”指诗书画,“五福”指富贵福禄寿,第一句则是根据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姓鬻熊氏,乃周文王之师的传说,来表明熊姓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家族背景。
然而,我早有自知之明,自己就是出生于畎亩之中与版筑之间的贱民,——草衣木食之辈也。
徐芹庭先生和熊少华通信信封。(作者提供)
在梁平的活动以后,我们天各一方,再没有见面,但偶有书信往来,也通过几次电话。
他大概也应邀来大陆参加过几次周易的学术活动,好像是河南,或者山东,有一次来信说有会将在重庆附近举行,若来,会提前告知我好聚一下,但后来一直没有消息。
他在信中常常夹带有他们“国际易经学会中华民国总会”关于他活动的简报和他的纪游诗作。
其中,《述怀》一首:“翘首神州恨未收,长安不见令人愁。澄清还有雄心在,抚剑低徊又一秋。”给我的印象最深,此作大有壮志未酬、身老沧州之叹,所“恨”所“愁”,或许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吧!
2014年10月,徐芹庭先生来到梁平参加来知德儒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梁山真儒、天下来学”国际学术活动。图为徐芹庭在“清节可风”——纪念来知德先生书画笔会上挥毫题词。(郭东斌 供图)
白云苍狗,往事如烟,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渐行渐远的记忆。十一年前乃来知德先生逝世的410周年,而今年更为重要,乃是夫子500周年诞辰之期。然而,各方人士,鸦雀无声,亦不免心生凉意。
幸好,来知德身后能够遇到徐芹庭这样的一位异代知音,把他的高深莫测而自成体系的思想,用通透的方法和盘托出,光大于后世,同时,他们互相成就,一荣俱荣,徐先生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徐先生是1941年生人,今年恰值八十有四亚圣孟子大去的年龄,可谓事业有成,走完了他的学术人生之路,归隐道山。伏愿先生一路走好,永脱尘劫吧。
上图:今天,梁平博物馆来知德宏山书院展区。
下图:今天,梁平礼让川西村龙溪河岸纪念来知德的仰贤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