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邻县老兵生命最后时刻嘱托家人:请把我的军功章献给党……

抗战老兵 罗代贵
他叫罗代贵。抗战岁月中,他13岁便奔赴前线,成为中国远征军中一名英勇的“少年兵”;在滇西战场,他不畏炮火,以热血书写“抗战到底”的誓言;后来又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延续家国荣光……晚年,他感念党和国家的关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郑重嘱托家人:“请把我的军功章献给党!”

老人获得的荣誉
抗战岁月中
甘宁故里走出的“少年兵”
罗代贵,1927年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该镇因三国时期东吴名将甘宁而得名。清同治《万县志》记载甘宁是“临江郡人”,其故里在汉代属巴郡临江县(今重庆万州一带),与现甘宁镇地理位置相符。镇内遗存有甘宁墓、甘宁将军塑像等重要历史遗迹。
身为土生土长的甘宁人,罗代贵自幼便听长辈讲述甘宁的故事。甘宁将军的勇猛无畏、智谋过人、忠诚果敢、轻财重义,让罗代贵十分敬佩。有一次,一位姓李的大爷讲赤壁大战的故事——甘宁手持长刀、单骑杀入曹军阵营,罗代贵和小伙伴听得眼睛发亮。回到家,罗代贵干了件让家人直跺脚的事——他拿起柴刀,呼哧呼哧把自家屋后那棵碗口粗的青杠树给砍了,削成一把四尺二寸左右长的“木刀”,然后模仿甘宁的操刀动作“习武”。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以后,万县作为抗战大后方,接收了来自沦陷区的机关、学校、工厂和大量难民,甘宁镇周边乡村也成了重要的避难场所。为摧毁中国的抗战潜力、瓦解民众抵抗意志,日军对万县等抗战大后方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城区大量建筑被毁。
这一切,罗代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1940年9月至10月,有部队来地方征兵,罗代贵踊跃报名参军。当时罗代贵才13岁,个头也不高,征兵工作组不想要他。不料,罗代贵当即给负责征兵工作的连长跪下:“连长,您网开一面吧。我生在甘宁的故乡,甘宁是我崇拜的偶像。今日国难当头,我虽年少,当像甘宁将军那样,挺身疆场……”连长被罗代贵的一番话打动,破例招收了这位“少年兵”。
保山阻击战
他英勇战斗,重伤不下火线
经过军事训练,罗代贵被编入中国远征军某部,参加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在中国云南爆发的“滇西抗战”。
1942年5月,保山阻击战打响。保山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背靠高黎贡山,面对怒江、澜沧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抗战时期,保山城(今云南省隆阳区)作为滇西边地的第一人口大县和滇缅公路的转运枢纽,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2年5月4日,保山中学的学生举行集会纪念“五·四”青年节,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也带着农副产品进城赶集,保山城中热闹非凡。当天中午12时20分,54架日军飞机突然出现在保山城上空,投下数百枚炸弹。霎时,保山城内一片火海、尸横遍野、哀嚎声响彻云霄。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在悲痛中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
罗代贵所在的远征军某部,奉命驰援保山,负责怒江防线防空作战。在20多天日夜奋战的日子里,罗代贵和战友们通过改装战防炮实施低空拦截,虽受装备限制,仍迫使日机改变轰炸航线,并取得了击落1架、击伤2架的战果。5月23日14时25分,日军3架九七式轰炸机对我方阵地实施俯冲扫射,罗代贵的左腿不幸被弹片贯穿,上颌骨碎裂导致门牙脱落。尽管如此,他仍然顽强坚持战斗。直到因失血性休克完全昏迷,他才被抢救下阵地。送至保山惠通桥野战医院,手术记录显示:取出腿内弹片3块,牙齿残根于6月1日手术清除。

战场上的医疗急救包
松山等战役
在延绵战火中续写军医荣光
负伤治疗后,经云南红十字会短期培训,罗代贵转隶至野战医院,担任医务兵。
在松山保卫战等滇西绵延的烽火中,医务兵承担着救治伤员、支援前线的重要职责。松山保卫战亦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是1944年5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对日军进行的一次大型反攻战。该战役最终以中国军队大获全胜告终,不仅打破了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还为收复腾冲、龙陵等地及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战场上,罗代贵背着药箱在战壕间躬身疾行,止血钳与绷带是他的另类武器。当炮火撕裂山岚,他跪在血泥混杂的战场上缝合生命的裂痕;当疟疾肆虐营地,他熬药的陶罐昼夜蒸腾着苦涩的雾气。子弹穿透帆布担架时,他用脊背为伤员筑起肉盾;麻醉剂耗尽时,他哼着家乡小调分散伤兵的痛楚。这些不曾被战地记者镜头追逐的身影,用磺胺粉与血浆在死亡线上写就最沉默的英雄诗篇——那些被他和战友从阎王手中抢回的生命,最后又成为一个又一个滇西抗战的勇士。
在一次医疗支援行动中,夜色尚未褪尽,天边便传来敌机沉闷的轰鸣声。情急之下,罗代贵等人冲向路边一棵孤零零的苹果树,进行紧急躲避。刹那间,天空骤然爆开一团黑红的火球,一枚炸弹在树旁轰然炸裂,气浪撕碎了树干,泥土、碎石和断裂的枝条混着硝烟冲天而起。一股巨大的力量狠狠撞上罗代贵的后背,他整个人被抛向空中,剧痛如潮水般吞没了意识。
罗代贵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巨大的弹坑里,身边几位战友都牺牲了。他顾不得难过,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活着,我就要一直向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听闻此消息,罗代贵穿戴整齐的军装,“啪”地一个立正,向着大西南、向着他曾经战斗的滇缅战场,肃然敬礼。这是一位抗战老兵,以他这种独有的方式,对豁出生命保卫的这片热土致敬,对那段无怨无悔的血色青春致敬!
朝鲜战场上
女战友们都叫他“热心大哥”
抗战胜利后,罗代贵随军来到了湖北武汉。1949年9月,罗代贵所在部队后方医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接管,整编为华中军区第六医管处第三分院。
1950年3月,罗代贵跟随解放军到贵州剿匪。在遵义赤竹镇、板桥镇一带剿匪时,他遇到过很多危险,差点丢了性命。
1951年3月,罗代贵随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先后在军后勤医疗所和师卫生营服役。因在1952年夏季防御战中出色完成伤员转运任务,他被提拔为师野战医院护理班班长。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罗代贵终生难忘。他所在的后方医院离上甘岭战区只有2公里。白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动飞机不停地轰炸,罗代贵和战友们只好蜷缩在坑道深处,“数秒”等待黑暗降临。直到暮色吞没山头,他们才钻出岩缝,踩着发烫的弹坑,用担架转送伤员。前方冷不丁亮起的照明弹,会瞬间将他们的身影映照在惨白的光幕中——紧接着便是机枪的扫射。有人扑倒在担架上,用身体压住伤员;有人踉跄着跪倒,又咬着牙站起……
医院里大多是女兵,遇到搬运物资、扛设备这类体力活,罗代贵总是二话不说就干,女兵们都亲切地叫他“热心大哥”。
退伍返乡后
奋力驰骋在人生“第二战场”
1955年12月,罗代贵退伍后被安排到四川绵阳农场工作。途中路过家乡时,他改变了主意,经上级批准改分配到地方医院工作。两年后,他再次申请回家务农种地。
罗代贵回到老家后,发动群众扛起锄头修建了茨竹水库、红旗水库、石大秋水库,开渠修堰方便灌溉农田,开荒平地种庄稼……几年下来,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罗代贵也得到百姓的爱戴,被推选为生产队的会计。
1958年,罗代贵和当地姑娘李邦秀结婚,育有6个孩子。
他充分运用在部队掌握的医疗技术,肩挎“贴身宝贝”——军用医疗包,巡回为病人治疗。
每逢过年过节,罗代贵都要向群众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有时,他还现场表演如何把鬼子打得落荒而逃,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2023年12月31日,罗代贵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晚年,他感念党和国家的关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郑重嘱托家人:“请把我的军功章献给党!”
抗战老兵罗代贵,历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参加保山阻击战、松山保卫战、上甘岭战役等数十次战斗,多次负伤,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获得过一些勋章、奖章和纪念章。
目前,亲属正在搜集和整理罗代贵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他在战场上使用过的军用物品等。“待所有的勋章、奖章、纪念章和战时物品收集齐备,我们将通过当地党组织,把它们转交给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抗战经历和英勇事迹,以此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罗代贵的家人说。
文/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牟方根(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新重庆-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