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扩建!一把锤子,见证梁平机场30000军民抗战血泪史!
如今,梁平的低空经济发展正盛
前不久我们分享>
彩虹-YH1000在梁平首飞试验成功
而托起这架飞机的梁平机场
曾凝聚数万民工的汗水
历经四次扩修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一把铁锤
重温那段数万军民在抗战岁月里
用血泪书写的梁平机场史
(本页主文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在重庆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展区的角落里,静静地摆放着一把生锈的铁锤。
建设:
“我们上百人拉着一个石碾子压跑道绳子勒进肩膀里”
8月1日,梁平区档案馆编撰的《抗战时期四川梁山地区日机空袭伤亡损失及善后抚恤救济档案汇编》和《抗战时期扩修梁山机场档案汇编》首次出版发行。
并选取1936~1948年的档案298件、档案原文图片1094页,详细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梁山机场征地拆迁、民工征调、工程施工等内容,反映了梁山人民建设机场的艰辛历程和牺牲贡献。
胡俊才的儿子胡隆富说,从参军的第一天起,我父亲就待在梁山机场,他见证了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梁山人民用自备的铁锤、锄头、簸箕等工具,一次又一次地抢修和扩建机场。
▲胡隆富手捧着父亲的照片
“当年修建机场几乎完全没有机械,只能采用人海战术。”胡隆富回忆父亲生前的讲述。

▲民工正在拖石滚碾压机场跑道,上面还有飞机起降
这一情景在1943年前后的《中央日报》、美国《生活》杂志,以及2015年的《重庆抗战口述史》中均有记载。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由于日军主要军事要地驻扎于武汉一带,因此梁山机场不仅成为大后方离日军前哨最近的机场,而且还是拱卫重庆的机场之一。
“梁山机场自1928年建设,到1945年,经历4次扩建、4次整修和数次抢修,投入民工130.5万余人次。”郑方军介绍。
轰炸
日本飞机像苍蝇见了血
一群群扑来,炸弹像落雹子
抗战中,重庆首次空战就发生在梁山机场上空。“1938年10月4日9点左右,27架日机相继侵入重庆领空,其中18架袭向梁山。”

▲日军轰炸机
▲美军军组。相关阅读梁平抗战空军礼堂今犹存…兴隆街路中央的几百年黄葛古树隐藏众多惊人故事
▲美军进驻梁山机场
“从1938年10月4日至1944年12月19日,日军曾133批次轰炸梁山,投掷炸弹7845枚,伤亡军民1927人。”
▲2001年在梁平县城东池堰工地挖出的日机投掷的细菌弹
郑方军说,梁山人民真的是“愈炸愈强”,在长达多年的殊死搏斗中,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对机场的扩建和抢修。
▲超级堡垒
郑方军介绍,于是,1945年,梁山机场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建,数万名民工,携带锄头、铁锤等简陋工具,自带黑豆、玉米、糙米等口粮,顶着烈日扩建跑道。
当时是这样描述的:梁山机场没有机械,民工们只能依靠血肉之躯进行劳作。
▲民工修筑或扩建梁山机场
民工们从早到晚,不顾烈日炙烤,一锤一锤地敲、一锄一锄地掘、一担一担地挑,人工平整场地,人力夯实土地,人山人海,忙碌不息。填土区的民工们自800米外肩挑背扛,搬运土石方,人均每日运送20余次,日均行走80公里,终日奔波,不惧疲惫。
达州当地媒体依据已故民工贾文富整理的回忆资料,如此描述:工地住宿条件极为恶劣,夜晚来临时,数万民工挤在临时工棚里,躺在闷热潮湿的地铺上,任由蚊虫叮咬。“
工地上没有厕所,大家只能随地大小便,密密麻麻的苍蝇在食物、餐具和粪便之间飞来飞去,毫无卫生可言。”他说道,在生活方面,吃的是凉拌生豇豆,生茄子下有米糠的浅黄色糙米饭,不管多难吃都得咽下去。
贾文富回忆,李绍先常常告诫民工,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要加快抢修进度,早日战胜日本侵略者。1945年6月21日,霍乱还是无情地夺走了李绍先的生命。
“扩建工程从1945年6月动工,到7月5日出现首例霍乱病例开始,疫情迅速蔓延。根据《梁山县卫生志》统计,因霍乱、痢疾、工伤,死亡3126人,其中梁山民工因患霍乱死亡522人。”
▲民工修筑或扩建梁山机场
郑方军说,民工用80天时间,抢建了一条长1.8公里、宽60米的“生命跑道”,即使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中国人民仍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脊梁精神,以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梁山机场,构筑了中国大后方的蓝天防线。
今日回响
梁平机场已从抗战机场
到成为低空经济的靓丽名片
8月9日下午3点,位于梁平区的梁平机场(梁山机场),螺旋桨轰鸣声中,一架飞机冲上蓝天,这里正在开展民航飞行员培训。
如今,梁平机场已开通了低空游览、空中航拍、高空跳伞、短途运输等项目,成为低空经济的靓丽名片。胡俊才在这里度过了77载春秋。
在胡隆富的家中,当记者展示在重庆建川博物馆拍摄的铁锤照片时,他感慨万千:“这把铁锤,见证了我父亲及无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
如今,众多民工使用过的铁锤,被当成文物保留下来,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它粗糙的表面记录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见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这段用铁锤和血肉铸就的历史,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